如果单从名称上猜想,我们极有可能陷入词汇的误解。山东水利技师学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就是一所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水利职业学院。当然,这也没有什么错。这所建于1958年的老校,本来就是隶属于山东省水利厅的。它原在济南,后迁周村,最终落户于淄博市淄川区。它还同时挂有山东省水利职工大学、水利职工培训中心的牌子。说来道去,都没有离开“水利”二字。
(资料图)
水利是它的主业,整个学校也是浓浓的“水利”氛围。我们看到,校园里的雕塑是“大禹治水”,是“泉润”“浪花”“水滴”;长廊中是管子、孔子、晏子、孙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荀子、贾思勰等古代名人的名言,是“齐鲁先贤论水”;一条东西穿越的河流——萌源河,借势设坝,截流蓄洪,既实现了水利设施的直观展现,又加强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,还极大地提升美化了校园环境。这大概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“仪器”了。
学校的老师还向我们介绍,学校的中水回用系统,实现了校内生活污水的二次利用;建成使用的智能监控系统,则实现了全校用水的精细化管理。水院,水院,在“水”字上做的文章可谓足矣,更不用说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利建设,培育的众多“水利工匠”了。要知道,这所学校2022年的全日制在校生已达万人,每年还面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次。称之为“山东水利技工的摇篮”,是名副其实的。这也是它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。正如镌刻在校园里的《水院赋》中所写:“扬水利之特色,问渠开河;应蓝图之宏愿,磨砺精技。”“勤耕耘匠心独运,夺‘桂冠’业界共誉之。”
但在这所万人高职中,水利也只是其最大特色而已。它在巩固、强化这一特色的同时,多元发展,合理布局,又形成了交通工程、智能制造、信息技术、现代管理、通识教育、继续教育几大板块,形成了一所面向社会、适应需求、追求高端、注重前沿的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。
当我们在师生们用数控机床制作的各种模型面前,在那些欲飞蓝天的各种形状的无人机面前,在掌握着新能源汽车关键维修技术的学生们面前的时候,无不啧啧称奇。因为这些行当,显然超越了“水利”一词设定的局限,让我们对这所以“水利技师学院”命名,实则百花齐放的综合性技工院校刮目相看。
后来我发现,令人惊叹的还不止这些。随着参观的深入,我们的认知又被一次次颠覆,不时发出惊奇的询问。因为接下来,我们看到的是以陶艺大师聂建民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陶艺工作室,看到的是这位拥有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”“淄博市金牌工匠”“淄博市首席技师”头衔的艺术家手造的,摆满展架的各种陶瓷工艺品。他特别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,在他制作的茶壶上,不仅出现了齐国开国国君姜子牙的形象,还有齐国刀币、战车、编钟,妙想天成,生动自然。他甚至想把齐地出产的成语故事,融入陶瓷艺品,如田忌赛马、滥竽充数、任人唯贤、一鸣惊人等等,当然还有家喻户晓的聊斋故事、留仙传说。
水院地处淄川,是齐国故地,聊斋先生蒲松龄的家乡。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渗入,将使他的艺术创作更加独具一格,独树一帜。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,在于独创,聂建民先生的这份个性与独创,是齐国故地赋予的,也是水院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赋予的。这是不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“创造性转化,创新性发展”呢?我想是,当然是。
我们的眼光还在手挥“打神鞭”的姜太公的背影上留恋,耳朵又被清脆、欢快的古筝声吸引了,那是熟悉的《浏阳河》的动人乐声。循声而去,原来是陶艺室斜对面的一个茶艺教室。一位老师在古筝前忘情弹奏,另一位老师在讲台上演示着茶艺的整个流程和每个具体动作。教室里,木桌前,蒲团上,是穿着传统茶服的十几个少男少女,他们随着乐声的节奏和老师的提示,温杯,洗茶,泡茶,动作优雅,舒缓飘逸。最令人心动的是他们沉醉的眼神,专注,神往,仿佛隔绝了外界的一切,全部进入了眼前的杯杯盏盏之中。我站立一旁,不敢高声语,恐惊侍茶人。岂止不敢高声语,连脚步也不敢移动了,唯恐弄出一点不和谐的动静来。这一刻,我似乎有点体会到那个“茶禅一味”的味道了。什么味道?忘机。此时,音乐声也仿佛消失了,世界沉入了一个大空虚大充实之中。我感受到了灵魂飞升的力量。
读者诸君,大概无须多写,你已经看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所在吧?没错的,它虽然是以技师学院命名的,但更像一座文化学院。文化与技术在这里相互交织、渗透、融合,使它有了技术的领先,又有了文化的内涵。它的吸引力何在?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我觉得,孩子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成长,是幸福的,家长是放心的。因为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,是生存的技能,还有文化,还有精神的提升、心灵的滋润和情感的丰盈。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,绝不是一个个单纯的“工匠”,而是用微笑面对生活、用美审视世界、用心温暖人间的身心健康的人。教育不是制造劳动的“工具”,教育是育人,育人必先润心。
同行的青年作家刘艳凤说,真的不想走了,想在这里当一个学生。其实,这也是我的想法。